中国山水画临摹方法

  山水临摹――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课稿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唯一的入门方式。或许有人疑问:中国画在最初的时候临摹谁的?这就好比“猴子变人”的故事,听听可以,从头再来,工程太伟大了。

  中国画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衍变,由初级的“画图识字”逐渐发展到一种契合于“心”的审美形式,是历代画家、文人们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不断否定、不断承传与不断提高的结果。经过近千年的积蓄和演变,中国画形成了迥异于其他画种而又相融于其他画种的艺术形式。而形式取决于观念,所以,这种“观念”才是中国画乃至所有中国艺术的“传统”。

  学习离不开借鉴,发展离不开传统。中国画在当下“技术革命”的大潮下,愈来愈依靠科技,大量的使用照相、投影、喷绘、复制等手段,使画面越来越细,越来越工艺化,越来越游离了中国画本真的面貌。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不是中国画本真的东西,本真的东西是“体道”,是通过物象看“心象”,是缘于物而发乎于情的精神独白。

  在 这种“体道”观念的实践中,中国的画家文人们逐渐创造了中国画独有的笔墨精神,独有的空间意识,独有的生命理念,以及独有的经营之道。这些,即是中国画的 传统,他们是既物质又精神的。所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计白当黑,以及“齐而不齐”、“似与不似”等等,是技法形式又是主观审美。我们学习中国 画首先应该在大的方面抓住其本质的艺术规律的东西,方有可能去深入的理解、借鉴、消化、使用。下面,我把和方增先教授的一篇短文抄录如下,大家可以从以下 十个方面去理解、鉴赏中国画。在临摹的过程中也要以此十个方面去逐个比对、分析、研究,在悉心理解的前提下方可动手临摹,事半功倍。

  本课稿集中了五位画家的作品为范本,以范宽、沈周、王蒙、李唐、王为前后顺序,便 于大家渐次临摹。有条件的画家同学们可以先临局部,在熟悉掌握范本的笔墨语言以后,可以通幅临摹,而且不应小于原作。“高研班”的同学课时少,可以将范 宽、沈周、王蒙、李唐的局部作深入的研究,以用笔用墨为突破口。尔后可以用大部分时间来临习研究王的《溪山红树图》,这是一件集大成的优秀范本。生动、 自然、含蓄、隽永,毫无“四王”其它作品的“暮气”。正如王所云:“以元人笔墨,远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今日复观比作,以当下的审美 去审视,亦还是一件无愧于古今的精典之作。

  此图研习把握之后,便入得门径,其它各家任由取法,直入堂奥。石涛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袖人物,其贡献不在于画,而在于精神,其“一 画”之说,“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理念正是中国画核心的本真,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的“革命者”,是 真正的写意派领袖,其“五笔”、“七墨”之法对当代中国画影响深远,大家应该悉心的理解与研究“五笔”与“七墨”以及“齐而不齐”深层次的美学意蕴,而不 是表象的“墨、厚、密”;黄秋园在山水画的结构塑造上别出心裁,结营的十分周到,可以借鉴;陆俨少被称为最后的文人画家,其独到的笔墨程式,创造了一种 “秩序”,其独到的构图创造了一种“节奏”。“秩序”与“节奏”是画而的生命,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贾玉福、王镛先生是有思想的艺术大家,其山 水语境翘首当代,贾先生以太行为母体,以构成为形式,融万丈豪情于咫尺间,尽精微、至广大;王先生以书入画、以情入画,借古开今,假笔墨之道,融以已之才 情,在书、画、印三方面齐头并进,炉火纯青,成一代巨匠。借鉴与学习他们二位师长,异曲同工,不在于形式,而真真切切的在于学习他们的智慧,得“道”为 真,得“象”为末。

  如此的顺出一条自古至今的笔墨之道,可谓正矣,可谓大矣。

  从细处做,悉心的揣摹与研究每一笔墨线的轻、重、徐、疾,提、按、顿、挫,以及中锋、侧锋、交转的变化。

  从大处做,整体的把握画面的起、承、转、合,以及物象之间呼应顾盼的关系,发现“秩序”,寻找“节奏”。

  “中国画高级研编班”之所以高级,一定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不走马观花、不吃夹生饭,深入细致的、科学的进行研究与学习,是谓高级。

  山水临摹――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课稿

  《溪山行旅图》

  作者:宋·范宽,绢体、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范 宽(生卒不详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北宋画家。各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初学五代画家李成,后来觉悟:“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 物也;吾与其师于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取意,为山川传神。继李成之后,开一代山水新貌。范宽“师人、师物、师心”的理论对 后人影响至深。但往往只看重“师心”,而忽略了“师人、师物”的重要性,没有“师人、师物”的过程,无从谈起“师心”。三者不可偏废,是为正道。

  一、临习目的:

  体会与把握用笔墨塑造“土山”的肌理语言,努力把握凝重与博大的意象。

  选择《溪山行旅图》为第一章,盖因其上手快,起点高,路子正。是初习最好的范本。

  二、工具、材料:

  以狼毫、兼毫毛笔为佳,锋不宜过长。材质以熟绢、皮纸、麻纸或自制为佳(用少许豆浆加水,均匀刷于生宣背面,干后可用)。

  三、临习要点:

  以 笔墨塑造为要点,着重体会点线的“形”、“质”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应用变化。(1).先淡后浓、先虚后实。起笔作画,不要养成打草稿、描轮廓的习惯,宜直 接用墨,贵在心中有数。先用淡墨渴笔自前而后勾勒轮廓。一定要皴擦结合,边勾边皴。不宜勾完轮廓再补皴法。最后,用稍重之浓墨复勾主要的轮廓线;(2). 用笔圆中寓方,多有折笔(折笔慎用,多则成病)。有《张迁碑》、《爨宝子》笔意;(3).皴法以短线(马牙皴)为主,偶有长线或短点相合。固山石的凹凸而 产生浓淡、疏密、转折的变化(秩序)。

  四、注意:

  不要过于追求画面的层次感、体积感,不要受素描的影响。强调线的“架构”能力,以浓淡、干湿、虚实、疏密,营造心理的空间意象。

  山水临摹――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课稿

  《溪山行旅图》局部1

  山水临摹――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课稿

  《溪山行旅图》局部2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黄宾虹教学稿

下一篇:中国山水画创作步骤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