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因为绘画的先天特性,所以得加强这种对景深、空间距离夸张的训练,这是无可厚非,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否是金科玉律呢?无论如何,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你的创作,而不是“训练要你怎样,你创作也要怎样。”大多数人学画,是在小时候,青少年时期,老师教的东西最容易“入脑”,也最容易成为你深信不疑的一部分,如果在之后的创作中没有反思基础训练的缺点,就“僵化”了,而在美术高考这种应试教育流毒帮助下,不中毒呵呵可以说很鬼难…

  再来谈谈两个运用透视的例子,不用绘画的例子,我直接上电影了: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以上是几张文艺青年很鬼爱的导演王家卫的《堕落天使》截图,用的都是广角镜头,几乎不用对画面元素做什么分析,直观上,因为比例的失真,画面就很有“透视感”。

  再看王家卫后来拍都市情爱自己集自己大成的《2046》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是不是“透视感”没那么强?自然,没法否认,它没有《堕落天使》那种大透视,它大多戏的摄影呈现出的是一个逼仄、私密的空间,但,不管是不是绘画,我觉得它依旧充满了“透视感”,试乱涂分析下: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靠近镜头的旗袍上的亮片高光,因为对比最强,形成了最前的前景,拉开了和周慕云的空间距离,假设没有这片高光区会怎样?如下: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透视感瞬间弱爆,因为前后景没有拉开,只剩周慕云那唏嘘的眼神和性感的胡渣。

  第二张透视感更微妙,假设打光不打到章子怡身后的铁门,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除了国际章和后景糊在一起外,本来纵深就不强的画面彻底扁平了。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这张主要靠影调重轻度来区分前中后景,呈现出透视感来。

  同样是杜可风摄影,《堕落天使》和《2046》拍出截然不同的透视感,这完全视乎创作内容决定,简言之,前者拍的是“后现代”的香港,而后者拍的是“前现代”的香港。

  电影例子最后再看一个更极端的,也是文艺青年很鬼爱的Wes Anderson。要说韦生是当世最不爱“透视感”的导演,基本没什么异议吧?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水中生活》为了表现整艘船的活动,硬是在影棚搭了个等比例的游轮截面,类似的把影片发生的空间当成模型一样的全景镜头的手法,之后的作品比如《布达佩斯大酒店》也频繁用上了,韦生压根就是用偏执狠劲消灭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韦生还喜欢展现人物的镜头里,让跟人物有关的细节包围人物,比如这是一张,类似的还有很多,即强行剔除“透视感”,让它更像是一张“插画”。(韦生自己也会画插画,他哥就是插画家,这明显影响他影片里的美学。)

  但韦生就没有“透视感”了吗,要说,他的透视感,很微妙,是高度风格化的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比如这张,典型的韦式对称构图,试想,要是红色的沙发没有侧向镜头,形成纵深,这画面就彻底扁平了。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包括这张,也是对称构图,但单靠前景简单的大脑袋,比例上的对比(中景脑袋数倍小于近景),一样形成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在这个画面里,远处人物的虚焦,近处特写细节的清晰,对比形成纵深感。

  最后看张Rushmore里的: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这画面,够不讲究透视感了吧?即使远景有建筑物比例的对比,能看出前景和远景的距离。但它制造透视感的方式,却挺妙,试想,要是没有中景的水痕,把近景人物和远景建筑距离渐渐联系起来、延伸下去,像这样: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因为没有水痕对纵深感的暗示,比如近大远小,以及越来越细密的铺排,除了画面缺少生气外,就是透视感消除了,画面彻底扁平没层次起来。

  以上虽然是电影摄影例子,不过完全可以启发绘画:当基础训练里一味的强调“夸张”的透视感后,我们在创作里自然而然就会这么运用,无他,因为习惯了。量产的训练导致量产的创作,可是绘画总归是艺术,如果艺术家不努力玩出自己一套,训练得到的可能是危险的,即使不是危险的,也有可能是限制艺术家的。

  这里稍微列举一些方法,不一定是通过透视夸张,也可以制造“透视感”。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颜色上利用对比色,包括构图上采取一些变化,也能得到透视感,不一一列举了。

  回到前面那个没有透视感的圆柱体,因为平行透视,它显得没什么“透视感”,套用上面有的方法,或者韦生截图最后那张,其实我们只要建立一个参照物,就能呈现透视感了。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用韦生大法加点不知道啥大概是碎屑的东西,透视感便更加强一些

绘画中如何表现出人物和空间的透视感?

  先谢在教学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强调夸张的“透视感”,却不从别的角度,去欣赏更富有“暗示性”的透视感,这就是我想说的传统基础教学的僵化。

  透视感,夸张与否,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最终是由艺术家的内容、风格决定的。“大开大合”有透视感,“小情小调”不代表没有透视感。

  还是那句话:不是训练要你怎样,你创作也就怎样。最重要的,还是你要创作什么?创作中要调用训练过的什么?怎样用?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刘墨 | 绘画是技术还是文化

下一篇:写意花鸟笔墨的节奏、韵味和美感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