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印论(二)

  在今天的一开始,我们先来看一方印作。这是清代篆刻家桂馥的一方“十虔竹”印。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清代注明文字训诂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桂馥纂有《续三十五举》一书。这里我们先一起回顾下《三十五举》一书。《三十五举》作者元代的吾丘衍,在元代,士大夫文人提倡汉印的思潮中,吾丘衍作为早期印论的草创者,是最为杰出的一员。《三十五举》中前十七举是研究如何写好篆书的,而后十八举,以汉印为核心,探讨了印章艺术的规律。虽未言明,但是强调对于治印者篆书的重要性,后世印人在谈及识篆、写篆,多从吾丘衍之说,也反应了其前十七举中所论篆书客观上对篆刻艺术的重要意义。十八举以后皆论刻印,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非常具体。

  清代《四库全书提要》曾作如下介绍:“书专为篆刻印章而作,首列‘三十五举’。”历来对文人自治印章,既文人自己动手刻治印章的起始,都是有争议的,其中有说吾丘衍是自己动手刻制印章的,其证据便是《三十五举》中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但最后的刻制是否由其动手完成,还有争议,我们也就存疑吧。但是《三十五举》在印论中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对于印章艺术规律的研究还是自己刻治印章的经验总结都是可以为后世篆刻典范的。

  也正因为此,才有了《续三十五举》的出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桂馥又编成《再续三十五举》,至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桂馥更是将前两次所撰综合并再行增补,仍名《续三十五举》付梓问世,这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也是《续三十五举》有名的乙巳更定本。

  桂馥,生于公元1736年,卒于公元1805年,字未谷,号冬卉,又号老菭、雩门、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乾隆朝进士。曾辑有《古印集成》二册与《缪篆分韵》五卷,著有《说文义征》五十卷等。其《缪篆分韵》既是研究古文字的杰出成果,亦是历史上第一次付梓刊行的汉印文字的专门字典,对于当时的印人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工具书,对印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续三十五举》是印论的汇编,桂馥曾在序言中说道:

  摹印变于唐,晦于宋。迨元吾丘衍作《三十五举》始从汉法。元以后古印日出,衍不及见,且近世流弊,亦非衍所能逆知也。因续举之。

  其中明确了《续三十五举》汇编的目的:为了矫正元以后的近世流弊,而再度高举元人吾丘衍《三十五举》的大旗,提倡:“宗汉审美观”。可以说《续三十五举》的初衷就是恢复和提倡“宗汉审美观”,更是批评当代印人不知有汉,更将抑扬当代众印人的周亮工归之不能言汉印者,颇有兴师问罪的架势,这种厚古薄今的思想倾向,虽非出于桂馥之口,而是《续三十五举》中桐乡陆费墀所作序之中,实际上亦是桂馥的思想,所以《续三十五举》的出现,在“宗汉审美观”上,有明确的复古主义色彩。

  之前我们在介绍周亮工之时,亦曾言道,我国历来不论文坛、书坛、画坛,乃至印坛,总是在革新与复古中间徘徊,而其原因固有艺术规律的内在原因,亦有很多政治经济的影响,且往往是矫枉过正的,有些虽非作者本心,但是相传与发展之后往往演变成作者始料未及的方向。

  桂馥的复古主义倾向是十分明确的,我们可以摘录《续三十五举》中的几段文字:

  按:文氏父子印,见于书画者,深得赵吴兴圆转之法。此如诗之有律,字之有楷,各为一体,工力非易,毁之者讥其变古,誉之者奉为正宗,皆所谓不关痛痒也。

  按:宋皇祐初,命太常摹历代印书为图,宣和集印史,踵事日多,如王俅、王厚之、颜叔夏、姜變、吾丘衍、赵孟頫诸家,各有图谱,然皆集古,非自作。前明嘉、隆以后,始自为谱。李云谷云:刻印者,仿古数章,首列诸巨公数章,索李大泌、王太虚一序,便侈然成谱,以作者自命,岂不大可耻哉。

  两段文字,立场是十分鲜明的。文彭在印史中的地位,是如今大家公认的,在篆刻史上,其无论是对石材的发现,还是在“变古”之上都是卓有成就的,奉为流派篆刻之祖,而桂馥认为其“毁之”与“誉之”参半,而赵氏亦为未能为汉法者,却以“诗之有律”而入其心中之“古法”。其中矛盾之处,令人不解。第二段文字中更是借李云谷之嘴,贬薄明代篆刻家的创作印谱,甚至称“大可耻”,乃是因为其认为这些印章不尊古法,遂不能成立,就连为这些印谱作序者,亦是“不古”之列。

  这样的立场,有时感觉有所偏激不公。想起前几日,有朋友在评论中言及,所给出之古印,看不出章法有何妙处。这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一直认为,篆刻是艺术的范畴,那么其中的好坏之分,就有人的主观的喜与不喜的影响。我们一直以来介绍如此多的篆刻名家与古代的印论,其中作者亦有喜与不喜,但是还是尽可能的将之全面的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印人与各个时代的印章的审美倾向。凡是可以介绍之名家,其在当时都是有名气的,其作品亦是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否则,便不会流传下来。那么对于传统艺术,我们在学习之时,亦是该尽可能的吸收其精华,特别是你所喜爱的部分,以及大多数人认可的部分,了解其中的优与缺,了解优与缺的由来,方能更好的学习、了解篆刻艺术内在的规律。

  今日我们介绍的《续三十五举》其中很多观点亦是作者所不能明悟的。《续三十五举》中是要企图力矫印章不古的,所以其收录的前代论印文字,专捡入古一面的,而有意的剔除了出新的一面。这种做法,在促使当时不深入传统的风气转变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全面否定明代及清代流派印章艺术的成就,不免矫枉过正,不得不说是有遗憾的。

  入古与出新,历来是文化艺术领域永恒的话题,入古是继承,出新是创新,没有继承,便是无根之水,没有创新便是原地踏步。其中哲学的辩证思维大家都懂,但是真的要付诸行动中时,往往会有所出入。

  我们再来看看桂馥留下的一些印作,先是其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刻的印章。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我们再来看几方印章: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清代中期印论(二)篆刻讲堂一百三十一

延伸阅读:

标签:清代 中期 印论

上一篇:印章批评论(一)

下一篇:《印人传》中的流派问题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