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锭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 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水。
  历史

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

制造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烧油取烟法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

制墨名家

* 安徽屯溪老街胡开文

* 三国魏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 南北朝张永

* 南唐安徽徽州李廷圭

李廷圭本姓奚,因为南唐后主制墨,赐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贵如珍宝。

宋张遇、潘谷

* 元张万初

* 明程君房、叶玄卿

* 清曹素功、胡开文。曹素功墨造型美观,曾制一套“经常应世墨”36锭,每锭刻印黄山一峰,表现安徽黄山36峰全景。

墨与印刷术

唐代初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墨作为传统印刷方式是的五大要素之一,自然而然地就将制做工艺十分讲究的墨引入到了印刷中,作为传递印版上的图像、文字信息于纸张或其他别的材料上。从这一点来说,墨的产生和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中药名:[墨]


  释名:亦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
  
  气味:辛、湿、无毒。
  
  主治:
  1、吐血。用墨磨汁同菜菔汁或生地黄汁饮下。
  2、流鼻血。用浓墨汁滴入鼻中。
  3、大小便血。用好墨细线二钱,阿胶化汤调服。
  4、小便淋漓不通。用好墨烧一两为末,湿水冲服适量。
  5、赤白痢。用干姜、好墨各五两,共研为末。中醋,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日夜号六、七次。
  6、妇女崩漏。用好墨一钱,水冲服。一天服二次。
  7、小产后血流不止。墨三两,火烧,醋渍,烧渍反复三次,加没药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醋汤送下。
  8、胎死腹中。用新汲水磨金墨服之。
  9、难产。用墨一寸,锉为末,湿水送下。
  10、胞衣不下。用好墨二钱,湿酒送下。
  11、背痈。滴醋磨墨,极浓,涂背周围,中间涂猪胆汁,干了再涂,一夜可消。
  12、中恶(多见于路途中,突然心腹绞痛,胸满气冲,俗误传为中邪)。急捣墨二钱,水冲服。
  13、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用人尿磨浓墨一碗服之。
  14、飞丝或尘物入目。磨浓墨点之,即出。
  
  附方:墨愈陈愈好,松烟做成的墨才能入药。墨的主要作用是止血。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国宝”宣纸:亟待发扬光大

下一篇:毛笔溯源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