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选帖之二“方正一路”之二

  其五:《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太学就是当时的国立大学(可能想当于现在的双一流大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及北京图书馆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书者传为是东汉末年的大儒,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他博学多闻,尤其擅长书法,精于篆书、隶书蔡邕的书法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 变,穷灵尽炒,《熹平石经》独步古今”之赞誉石上书法,字体严整匀称,宽严得体,然其法度森严,中规入矩,是汉代标准书法,直到清朝,都是历朝历代的隶书标准。蔡邕之女便是一代才女蔡文姬。《熹平石经》对后代学习标准的隶书提供了不二范本。也是分辨隶书异体字的照妖镜。

隶书的选帖之二“方正一路”之二        

  熹平石经原石

  其六:《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明·王世贞《州山人题跋》:“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 清·杨守敬《平碑记》:“(此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关于《张迁碑》历代学者书家评价甚高,从其受益者众。成家者更不胜枚举。不再一一收录为汉隶中典型的方笔代表之一。

隶书的选帖之二“方正一路”之二        

  张迁碑拓片

  其七:《孔羡碑》建于魏黄初元年 (220),原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碑额篆书 2行“鲁孔子庙之碑”,碑文隶书22行,行40字。碑末题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为宋嘉七年张稚圭按图谨记”。此说无确据。魏《孔羡修孔庙碑》原石的明代拓本。剪条装,共 9开,每开10行,行 9字,纵38.9厘米,横45.8厘米。书法结字方正宽绰,骨力健劲,气势瑰伟,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如斩钉截铁,开六朝分楷先河。此碑书风遒劲寒俭,茂密雄强为魏隶之代表。洪适在《隶辩》中谓“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着稍带寒俭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唯北齐少似之者”此碑为本文收录的唯一魏碑,它和著名的《张迁碑》晚了34年。或多或少好可以看到张迁的影响,以及笔法逐渐走向楷书的影子,可以说他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也不失为方正一路隶书的优秀范本。

隶书的选帖之二“方正一路”之二        

  孔羡碑拓片

  学习隶书不管选择什么碑帖作为范本,首先的考虑碑与帖的不同,碑的后期加工性以及风化程度都给她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都得去伪存真取精用弘,用我们手中的笔表现出笔墨的书写性以及我们书写者的精神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艺术也是时代给我们的使命。

延伸阅读:

标签:隶书 选帖

上一篇:隶书的择帖之三“方正一路”之三

下一篇:隶书的选帖之一“方正一路”之一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