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执笔、用笔

  执笔

  中国画的传统执笔法,主要是拨镫法。用五指执笔,、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应,捏住笔杆。

  拇指在笔杆左侧,由内向外用力;食指在笔杆外侧,往内用力;中指由外向内用力,加强食指力量:无名指和小指抵在笔杆下方,从右下方向左上用力,起到稳定笔杆的作用。

  拇指与中指、食指相对用力,无名指、小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这就是传统的“擫(ye)、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

中国画的执笔、用笔(初学者收藏)

  通过五指的协调运动,笔有压、捺、钩、揭、抵、拖、导、送八种运动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线来。一般用大拇指笔,食指押笔,中指钩笔,无名指格笔,小指抵笔。为了五指能活动自如,执笔要“指实掌虚”。

  执笔常执在笔杆的近中间处,执大笔偏上,因为用大笔画大画,执笔偏上,可增加笔的活动范围。执小笔则偏下。也可据个人的习惯,以方便运笔为原则。请注意,可以用大笔写小字,但不可以用小笔写大字,不过画画用笔就灵活得多了。

  画细微处常用指运笔,画小处用手腕用笔,画大处则参以臂力。

  用指用笔都必须用腕,借助腕发力、运转,所以用腕是用笔的关键所在,起着轴心作用。

  要使画出来的线条有力度,有运动感,执笔必须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指实掌虚”。

  用笔要将力量通过肩、肘、臂、腕、指的综合运动送到笔端,要用笔毫画出力透纸背的线来。

  但执笔又要实而不死。中国画的线应该有轻重、粗细、虚实、疾徐、起伏等变化。当手指和腕的运动迅疾有力时,画出来的线的力度就明显;手指和腕的运动较徐缓时,线的力度就含蓄。执笔还要行而不滞,因为中国画的线与线之间应该是连贯生发的,气息相通的。所以,用笔应如写书法,讲究起落、点画、顿挫、折叠、转折、收势,有时顿挫跌宕有时行云流水,是一个运笔的过程。

  为了运笔流畅,执笔要尽量悬腕,除非画极微小极工致的东西。和书法不同,画画执笔要八面出锋,或顺或逆,或侧或正,或卧或拖,也就是说手腕回旋运动的范围愈大愈好。

用笔

  中国画用线勾画形象,形象有了线勾的结构,就好像是动物有了骨架,造屋立了梁柱,可以站立住了,中国画是以勾线为骨的。

  要有骨还要有力,这种骨力要用笔法表现出来,这就是骨法用笔。

  用笔要有力度、要重而强,力透纸背,也可以说是“力能扛鼎”。不能纤弱、要沉着入纸;不能轻浮,要凝重而酣畅;不能呆板阻滞,要灵活而贯气。

  然而这个骨力绝不是下蛮力来表现的、而是如打太极拳似的,用意不用力、不是没有カ、面是不能用拙力。

中国画的执笔、用笔(初学者收藏) 中国画的执笔、用笔(初学者收藏) 中国画的执笔、用笔(初学者收藏)

  会用笔者,可以如宋代米蒂所说八面出锋”。

  其实也可以八面入锋,毛笔的提按、摆动、快慢和不同方向

  的变化都会导致有不同笔力、情调、质感的线条出现。

  古人说:“凡下笔当以气为重,气到便是力到、下笔若笔中有物、所谓下笔有神者此也。”笔与笔间的气相引、相通,结成一体,用笔就酣畅有神、故必须纠正用笔笨、独、散、乱、滞的现象。

  古人认为:“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心使运”,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在笔先”,即用自己的情志去运用手中的毛笔。

  中国画强调笔为主导、墨从笔出。黄宾虹指出:“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可见骨法用笔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笔力。只有以骨法用笔,画出来的画才丰満、才风韵动人。

延伸阅读:

标签:中国画 执笔 用笔

上一篇:中国画的笔法

下一篇:中国画的标准即艺术特点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